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商家企业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农业企业未来向五大农业看齐!

    信息发布者:任烈梅
    2017-10-03 22:17:18   转载

    导语:4月15日,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,审议并原则通过《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。未来三年互联网+农业的理念将深入人心,五大农业形式将是我们农业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。




    4月15日,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,部署加强农业部建议提案办理工作,其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《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。


    “互联网+”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、新趋势,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、新方法。“互联网+农业”是一种生产方式、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,通过便利化、实时化、物联化、智能化等手段,对农业的生产、经营、管理、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,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。


    以“互联网+农业”为驱动,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、精细农业、高效农业、绿色农业,品牌农业,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。


    智慧农业


    当前,我国农业生产更多地依赖人力投入,谁来种田、如何种田的问题日益突出,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,朝着智慧农业的方向发展。智慧农业体现了当代科学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,已经成为打破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,包括农业生产智能化、经营网络化、管理数字化和服务精准化等方面。


   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,特别是智能设备在农业上的应用,使传统的农业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,进入了以科技、信息等新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智慧农业发展阶段。利用云计算、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,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、管理,不仅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,而且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、精准化、数字化、可控化。




    “互联网+”可以渗透到耕地、播种、施肥、杀虫、收割、存储、育种、销售等各环节,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,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、智能决策、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,助力智慧农业的进程。比如,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,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、温度等信息进行自动记录,并将整合后的信息反馈到互联网核心系统,该核心系统就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,开启或者关闭农业生产设备。

      

    精细农业


    当前,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,需要向精细农业转型。精细农业包含精细种植、精细养殖和精细加工等方面,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精耕细作,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。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、动态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,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与标准化,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。




    将现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“精细农业”,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。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指导农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、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,借助天气、土壤、水资源、市场环境、市场需求等数据信息,在育种、栽培、施肥、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,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,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,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、劳动生产率、资源利用率、投入产出率。


    比如,基于传感器形成系统的生态体系,将农田、畜牧养殖场、水产养殖基地等生产单位连接在一起,可对其间不同主体、用途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关系进行系统、精密运算,实现生产管理环节的精准灌溉、施肥、施药等。


    高效农业


    当前,我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,比较效益持续下降,需要向高效农业要效益。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、新型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、土地流转不规范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农业发展中的难题,都可以通过“互联网+”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或缓解。


    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,可以推动农产品生产、流通、加工、储运、销售、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,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、融合发展,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“六次产业”新业态;可以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、农业多功能开发、农业门类范围拓展,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再造;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、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、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。




    借助互联网,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、经营方式、发展理念引入农业,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,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,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;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、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,打破城乡资源配置单向流动的困局,有效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经济损失。


    比如,农业大数据让农民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、市场供需数据、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,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、浇水或打药,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,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,使农民不再“靠天吃饭”。




    绿色农业


    当前,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,长期过量施肥所形成的土壤污染及与之相伴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,使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“红灯”,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,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,这就倒逼向绿色农业转变。绿色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,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。


    “互联网+农业”可以形成集保护生态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,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痛点。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系统改造传统农业生产,可以对农业发展进行专业化、科学化管理,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、投入产出精准管理、生产高效节能减排、产品绿色安全优质。




    比如,借助互联网技术,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农药精准科学施用、农业节水灌溉,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不仅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、减少污染、改善生态环境,而且对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、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



    借助互联网,还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、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,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,保障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”。


    品牌农业


    就目前而言,一方面,互联网+的业态改革浪潮已经掀起,互联网+集市=淘宝,互联网+交通=快的滴滴,互联网+银行=支付宝,那么互联网+农业+品牌等于什么?互联网的便捷、快速、可追溯等种种特性,不仅可以作用于农产品营销、流通环节,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、装备水平机械化,还可以运用到农业品牌的整合塑造提升上来。


    另一方面,区域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,农业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加快建设现代农业,加快形成新品牌战略,高效生态特色农业、试验示范园区建设都是有效的尝试。




    打造互联网品牌农业,应做好品牌的“加法”。新业态品牌的打造,应当是更新换代,不是全部扬弃,是传承利用,不是另立门户,依托互联网平台,做大蛋糕,打造出品牌农业的升级版是当前阶段的可行性目标。


    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农业品牌进行资源整合,以产地、保鲜时间、投放市场等框架进行分类梳理,打包营销,提升品牌影响力,尤其注意的是,在农业土壤监测、水文大气等资源条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,开展环境近似度评价,为农业品牌的运营扩大提供参考。




    打造互联网品牌农业,应做好农业的“减法”。近年国家一系列新的土地政策和农业扶持政策的出台,无疑释放出了农业改革的利好信号。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,应当是农业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率,是农业传统产销主体的高素质,是农业信息服务的高智能,这里主要突出精简。


    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的深入推进,使原有农民转型升级、集聚成团,为互联网品牌农业的打造提供了初步的主体,同时,农业融资政策正吸引更多互联网精英人士创办农业公司,正促使更多互联网企业投资农业发展,正推动更多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合作社向互联网进军,从而最终优化农业发展链条。


    素材来源:网络。神农岛编辑整理,转载请注明来源:神农岛,ID:sndfly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